给教师的饮食小贴士~

多吃利咽食物:

多吃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蔬菜水果,对防治慢性咽喉炎有一定的作用,如南瓜、丝瓜、芹菜、莲藕、雪梨、乌梅、莲子心等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应少吃,容易引起上火的油炸食物也不要多吃。



多吃养眼食物:

课堂上飞扬的粉笔灰易使教师患上结膜炎等眼疾,所以教师会经常感觉眼睛干涩、发痒。因此,除注意正确用眼外,教师要多吃具有养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羊蹄筋、羊肝、胡萝卜、菠菜、乌骨鸡、桑椹、甲鱼、黑木耳等等。


多吃抗疲劳的食物:

教师长时间站立讲课,下肢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产生的乳酸在下肢积聚较多,会出现双腿沉重、酸胀等不适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碱性食物,以消除疲劳。此外,服用大枣、麦冬、桂圆、人参熬成的汤,也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多吃益脑的食物:

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会消耗大量能量。因此,教师宜适当补充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等,以保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另外,吃蛋黄、大豆、胡萝卜、鱼、肉等含磷脂丰富的食物,能增强大脑的机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011年全国教师散文奖已截稿~

谢谢大家的参与!


2009年全国教师散文奖颁奖典礼暨得奖作品集推介礼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漫谈普通话

汉语在不同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称法,在台湾称为国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称为华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把现代汉语标准话称为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的汉语标准语。其实古人就已经有共同语的概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必须使用共同语。

先秦时期,曾有一种类似“普通话”的统一的、规范的口语,称作“雅言”。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在读古书、行古礼时就使用雅言。雅言只是统一的口语,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推广,所以这种语言后来便死亡。汉代的时候,称同一的语言为通语。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后,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到了隋朝末年,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杨州吴音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到了唐朝和宋朝,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一些唐诗已经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元朝的时候,首都是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太熟悉汉族的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朝的时候,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到了清朝的时候,统一的语言称为“官话”。1909年的宣统元年,满清政府的资政院开会,江永议员就正式提出要把“官话”正名为 “国语”。从此,“国语”一名,便正式在官方和民间开始采用了。1955年中国决定以“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正式名称,已不再沿用原来的“国语”。到了1956年2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规定了普通话的内容,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的规范。”   

(转载自http://tanwenshuozi.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24.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