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大马教育文凭的华文科中拿到1A成绩,如果以“难如登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种现象也形成一种打击,使到许多华裔学生不敢报考华文科。
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彭运明说:“其他科目,如英文和国文的1A成绩可考获较高的巴仙率,没有理由从华小开始学习华文的华裔生无法考取佳绩。这证明有人为的偏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及参与批改华文试卷的老师说,华文科难考1A的问题不在批卷老师的问题。
“关键在於每个科目的切分点,而这个切分点被考试局官员列为高度机密,批改老师毫不知情。因此,要达到多少分才能拿到1A,只有考试局官员说了算。”
考试局的这种不透明的做事方式,已被视为黑箱作业。
去年考获华文1A生激增
去年3月12日的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放榜时,打破了华文科自2004年来1A成绩无法超越2.5%的“宿命”,而刷新的纪录是共有5.2%的学生考获1A,考获2A的学生则高达11.9%。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也高兴地说,华文科的成绩如此骄人,意味著成绩再也不是阻止学生报考华文科的原因。
去年华文科考获1A的巴仙率激增,是否已打破学生对於华文科难考的观念,进而增加学生报考华文的信心?而去年的华文试卷(二)增加解答题,从而减少选择题的方法是否能为学生“爭取”更多分数还是未知数。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过去几年,华文科考获1A的百分比,总是徘徊在2%左右,而其他语文科却能超过5%的原因何在?难道华文科的水准这么高?批卷教师的要求太过严格?考生华文水平不高?抑或另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有者认为,华文科前年有骄人的成绩是因为,过去人为的偏差已获得纠正。
一般认为,华文科难考1A的情况已导致学生不敢报考华文科,因为他们担心华文科成绩不好將影响他们申请公共服务局海外奖学金的表现。
教育部从2010年起实施大马教育文凭(SPM)限考措施虽然放宽至12科,但华文科难不难考会成为学生愿不愿报考华文的关键点。魏家祥上任教育部副部长后也一直在探討华文难考的原因。
三相关方面各自为政
导致试卷与课本水平不符
一名熟悉考试局运作的老师指出,课程发展局、课本局和考试局各自为政是导致华文试卷与课本水平不符的原因。
他说,课程发展局草擬课本內容纲要后,课本局找出版商根据课程纲要编书,而考试局则必须依据课程的水平出题,贸然提高华文试卷水平就会让人觉得存有故意为难的成份。
“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这3个隶属教育部的部门没有协调就会出问题。”
他也指出,与其他科目比较,华文的学校成绩和政府考试成绩无法成正比的问题。
“为甚么一名学生在学校物理考试的分数排徊在四五十分,但却能在SPM考获A2;而在学校华文科成绩不错的学生,却无法在SPM考取佳绩呢?”
据他瞭解,考试局华文科主任会参与各科目表现的分析,但在各科目要切分定等级时,却被请了出去。他对这样的行为感到不解,也让人质疑考试局是否黑箱作业。
他也对华文试卷(二)的新格式感到担忧,因为概述文章倾向文学性高的文章,这不只考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文学程度。
“试卷(二)原属简答题,但从出题的方式看来是属於问答题,学生必须提供很长的答案。”
他说,中国专家访马时对大马华文课本的评语是课程要的材料太多了,而课本的活动与课本没有关係;这些都是教育要探討和正视的。
华文科退休老师陈育坤的话
2004年新格式出题
华文科成绩处低水平
陈育坤说,华文科在2004年採取新的格式出题,从这年起华文科的考获1A的巴仙率一直处於低水平,而2008年的成绩却突然的大好,不禁让人觉得华文难考是属人为的问题。
“2007和2008年的考试模式差不多一样水平,为何2008年的华文科成绩特別好,中间就有古怪。其中出现的人为偏差打击了学生考华文的信心。”
他相信,华文难拿1A的主要原因是1A的切分点(Cutting Point)高,或许学生须考90分以上才能拿到1A。这也是为甚么华文科1A和2A的百分比的差距相较其他语文科大的原因。
批改模式不应是秘密
他说,批改考卷模式不应是个秘密,而且也不应朝令夕改,导致学生无从適应,教导的老师也无从著手。
“一些独中生的华文科在统考能考A,却在大马教育文凭的华文科表现不佳。难道独中的华文掌握能力不比国中生强吗?”
他表示,除了华文科难考之外,还有种种因素导致学生不愿报考华文,如家长不鼓励、华文师资短缺和国中华文课不编排在正课。
他说,华文科难考1A,已成为了学生第一个就想放弃的科目。
一名参与考试局工作的老师的话
问题不在批卷老师
考试局应纠正不透明作业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华文科难考1A的问题不在批卷老师的问题;相反的,批卷老师都会以学生的利益为前题,儘量协助学生拿分。
他举例,若是大部份的学生误解某个考题,而导致文不对题,批卷老师会研究题目是否出问题,然后把问题模糊的利益(benefit of doubt)归於学生。
“在这课题上,有些人怪罪批卷老师改得太严谨;不过,据我所知,这些批卷老师是绝对对得起考生的,因为他们已改得很宽鬆了。”
他指出,一个科目的1A成绩巴仙率,关键於成绩组別的切分点,而所有科目的切分点属於高度机密,只有考试局负责官员知道详情,批卷老师是无从得知的。
他认为,考试局不透明的做事方式,犹如黑箱作业,这项弊病应获得纠正。
询及课程范围太广是否导致学生无法考出佳绩,他说,有时问题是出在学生的水平不高,而考题水平却过高,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那一个问题是学生和家长认为华文科够用就好,而没有认真看待要学好华文。”
他说,“很多学生会去补习马来文,因为马来文必须及格,但有多少人会去补习华文呢?学生对华文付出的努力太少了。”
国中华文老师的话
担心影响申请奖学金
华文难考印象不易改观
王老师说,接下来的华文科1A成绩若能像去年突破往年的成绩,肯定会对报考华文的学生起著鼓励作用,让他们更有信心地应考华文科。
不过,她说,学生目前普遍上还不会因为去年华文1A成绩超越5%,而对华文科难考的刻板印象改观,而学生不报考华文主要原因是怕华文不能拿1A,进而影响申请奖学金。
她说,学生普遍上在试卷(一)的作文成绩不会太差,而他们大多数会栽在试卷(二)的简答题,因为这张试卷的范围广泛,不容易掌握。
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彭运明的话
2008年华文1A生激增
显示人为偏差获纠正
彭运明相信,2008年华文科1A巴仙率激增,是因为人为的偏差已获得纠正;不过,相较与其他语文科,华文科1A的巴仙率还有进步的空间。
“其他科目,如英文和国文的1A成绩可考获较高的巴仙率,没有理由从华小开始学习华文的华裔生无法考取佳绩。这证明有人为的偏差。”
他说,人为的偏差获得纠正后,2008年的华文科1A成绩才会出现改善的情况;不过,这种改善还不足够。
“为甚么学生考获华文2A的人很多,考获1A的人就特別少,不像其他语文科1A和2A的差距不会太远?这也是值得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的话
课程纲要设计乏味
很难引起学习兴趣
何国忠说,华文科难考还是好考反而是其次,重要的是课程纲要的设计应该以趣味性和美学价值为主,引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们就会自发性地去学习中文。
他认为,目前的华文课程纲要的设计乏味,而且趋向机械化,呈现出来的感觉是硬绷绷的,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中华文化薰陶及吸收文学养份。
“很多人把华文课当成语文课来教,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错误的观点,华文课应有广泛的內容,包括中华文化的精华及待人处事的道理。”
忽略学生创意发展
他说,目前的课程过於重视技术性和语文的部份;课程设计过於科学化,忽略了学生个人创意的发展。
“从我孩子的课本看来,学校的华文教得很闷,没有趣味性;女儿还没唸小学时,可以背超过100首的唐诗宋词,上了小学就没有机会继续唸了。”
他认为,语文科是长期的工作,有关单位必须要有远见,不能因小失大;教育部应要有全盘的规划,课本和考试要怎样设计,老师应该进行怎样的培训方式,缺一不可。
“每一个单元都应有趣味取向,人的共性是有情的是比较能感人,所以应该是往这方面著手,如挑选扣人心弦的经典或现代文章。”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话
出题老师水平太高
没考虑考生是否跟得上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坦承,有些老师会以自己的考题很有水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A而沾沾自喜的心態;不过,这种心態是很不对的,间接害死一些人不考华文。
“所以,考华文跟限考多少科是两回事,学生会以容不容易考为考量,而不是我可以考12科或13科,他们寧愿选择容易考的科目,如美术。”
针对考试局黑箱作业之说,魏家祥表示,出题的並不是马来老师,而且负责人在批改前召见所有负责老师在酒店开会,討论批改方式,而不是隨便改华文试卷的。
“出题教师把水平定得太高,考生未必跟得上,所以我们要出学生有学过的,但出题老师说,学生肯定有学到的,同时不可能把同样学到的作文和文章,拿来给学生考。难和容易有时是见人见智的,不完全有一定的標准。”
所学和所考不应相差太远
他说,有些老师是坚持自己是捍卫华文,保持华文水平的,不过,他觉得是必须合理性,学生所学和所考的水平不能相差太远。
“考试的概述文章,所教的和学的不一样,因为不要让他们猜出题目;有些老师说,我们要的水准就是要这样高。我也面对这样的问题。”
他认为,去年(2008年)还是相当合理化,也感到满意,这次则须看今年3月成绩公佈的情况再做检討。
他说,他已经交代了所考的必须符合水平;不过,考题不是说改就能马上改的,因为每个科目的试卷都早已备好了几份的考题,询及考试局华文科主任不能参与官员一起为华文科等级制定评分標准,他说,不晓得此事,不过会向考试局瞭解详情。
非固定设下標准
各科1A成绩评分不一样
魏家祥说,考试局是採用各別科目成绩表现来定等级,而非固定设下各等级的评分標准,因此各科1A成绩的评分是不一样的。
“考试局是根据每一年考生的水平来定各科目等级的评分標准,不是像人们一般认为,如把80分定设为1A,不管有没有人达標,那个標准是不变的;所以综合全国水平的情况下,SPM数理科考A分数被一些学校视为被拉低是有可能的。”
他不否认,华文考获1A等级的分数可能比一些科目来得高的;这也是为甚么一些学校数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却能考取较好的等级。
他说,他於2008年进教育部时,当年公佈的SPM华文科成绩拿到1A的只有1.4%,2A有8.6%,而他也找了出题的老师、鑑考官和考试局的老师对话。
“我要表达的很简单,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考华文,希望他们能够合理地拿到好成绩,当淡米E尔文有6、7%拿到1A的时候,国文和英文也有6至10%,那华文科1.4%就显得很少。”
华文科选择题易失分
他说,去年就有5.2%的学生考获1A,考获2A的有11.9%,A等成绩从10%增加至17.1%,是个大跃进;不过,明年考试分数增设A+制度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情况出现。
他指出,华文分为两张试卷,作文是很简单,不离题,都儘量不扣分;不过,很多学生往往在试卷(二)的选择题上失掉分数。
“我们今年会继续监督各方面,华文试卷的作答技巧,教学素质,鑑考官和批改官的工作,每一个环环相扣,希望从这几方面採取行动后,或多或少可以鼓励学生报考华文。”
3个局已有良好互动
魏家详坦言,过去,课程发展局、课本局和考试局確实是各自为政;不过,目前这3个局已有了良好互动。
“过去这种指责是存在的,我上任后,曾经一度要求这3个局开会,他们现在开始有了互动。”
“课程发展局擬定纲要,课本局找出版商编写课本,考试局也要根据课程所教的出题,这三角关係必须互相协调,做不好的就要进行修改。”
他说,这三个局都必须儘量协调,毕竟都是教育部的单位。
询及考试局华文科官员有没有必要组团到中国考察,他说,教育部今年必须撙节20%的行政开销,组团到中国考察很难成行。
2011年改革评估模式
废除华文选择题
魏家祥说,针对教育部將在2011年起全面改革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考试的评估模式,他不会一开始就往坏的方向想。
“由资深老师和鑑考官去处理,想必他们这么多年来必定有心得,为甚么草擬新格式,必定有原因。”
教育部將从2011年起废除华文试卷(二)的选择题,全面以简答题出题,而且增设试卷(三),即佔总分13分的华语会话。
魏家祥说,“让专业人士做出合理的评估方试,我们这些门外汉会主观看待问题;家长不要一味为了分数会少,改革未必是坏事。”
针对会话环节,他说,现在的学生不一定会表达自己,会话主要看学生的谈吐、谈话內容成熟度及组织能力。
“再说,选择题可以靠侥倖,但问答题会就会,不会就答不出来;考语文是让学生懂得怎么把答案写出来。我不认为是一无是处的,除非是不合理的,我们才提出反对。”
確保未来师资不断层
应鼓励更多人报考华文
魏家祥说,不考华文的3个主要原因是:1.)以成绩为主导的优秀生心理是认为能score才考2.)华文不容易考,读完小学就好3.)不要当华文老师,为甚么要考华文他说,报考华文的中学生是確保华教万古长青的主要师资来源;怎样都要確保每年的考生不少过原有的华文考生人数,这才能確保华教稳健地成长,未来师资不会断层,尤其是华小师资。
针对国中缺乏华文师资,大多数的华文课排在非正课时间,也是导致学生不注重华文一事,他说,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去年录取了98名中文系学生,而这些人毕业后就是中学的华文老师。
“这是可喜的现象,如果每年这样培训下去的话;国中的正课老师就会增加,华文课也能安排在正课了。中学的华文师资也有机会到中国进行1个月的培训,以提昇学生的华文水平。”
星洲日报‧《星洲日报》特稿:陈玉甄‧2010.01.25
越难,我越想挑战,我相信自己,也相信那些不报考华文的华人以后会后悔,没有偏激的成分,纯属相信~
回复删除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琪琪:
回复删除你说得真好,加油哦!你的SPM中国文学用书买到了吗?
给你一个赞,捍卫华文本是我们的使命!!加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