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饮食小贴士~

多吃利咽食物:

多吃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蔬菜水果,对防治慢性咽喉炎有一定的作用,如南瓜、丝瓜、芹菜、莲藕、雪梨、乌梅、莲子心等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应少吃,容易引起上火的油炸食物也不要多吃。



多吃养眼食物:

课堂上飞扬的粉笔灰易使教师患上结膜炎等眼疾,所以教师会经常感觉眼睛干涩、发痒。因此,除注意正确用眼外,教师要多吃具有养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羊蹄筋、羊肝、胡萝卜、菠菜、乌骨鸡、桑椹、甲鱼、黑木耳等等。


多吃抗疲劳的食物:

教师长时间站立讲课,下肢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产生的乳酸在下肢积聚较多,会出现双腿沉重、酸胀等不适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碱性食物,以消除疲劳。此外,服用大枣、麦冬、桂圆、人参熬成的汤,也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多吃益脑的食物:

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会消耗大量能量。因此,教师宜适当补充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等,以保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另外,吃蛋黄、大豆、胡萝卜、鱼、肉等含磷脂丰富的食物,能增强大脑的机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011年全国教师散文奖已截稿~

谢谢大家的参与!


2009年全国教师散文奖颁奖典礼暨得奖作品集推介礼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44个汉字的写法为何要微调

( 2009年8月20日 北京晚报 周健森)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昨天有媒体在报道中将此次微调戏称为“动刀整形”,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更是显示,近93%的网民“反对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

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昨天再次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王老师不但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她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44汉字写法调整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杀、刹、脎、铩、弑、条、涤、绦、鲦、茶、搽、新、薪、杂、寨”的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网友:以后都不会写字了
解释:现在不会影响手写体
引发此次争议的内容,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中的第九条,该条内容提出,“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了字形微调。”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

对此,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还有网民认为调整后的字形不符合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惯,“连字都不会写了”。针对这一说法,王教授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
她解释说,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并不适合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小学1至3年级的语文课本用楷体字印刷,4年级以后的语文课本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正是因为楷体字是手写体字,而宋体字是以满足阅读功能为主。
王教授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首先要面向文本印刷,此次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她特别提醒,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今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她说这要和书法界、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

网友:汉字整形带来混乱
解释:字形规则并不难

从网民的意见来看,不少网民并不理解此次调整字形的规则;而一些主张字形调整应“慎行”的媒体则表示,既然原有的字形已被广泛接受,“改头换面”就会给人们识别带来混乱和麻烦。另外,虽然只是个别笔画的微调,但还是有人认为调整后的字形看起来有些生疏。

王宁教授对此的解释是:“这次字形调整,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大家在汉字书写时,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

此次引起较大争议的“琴”等字,其左上角的“王”的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王教授分析说,汉字书写时,左边偏旁最后一笔如果是横,应当变成提,这是书写连续性带来的习惯。例如“地”字中的“土”就是“提土”,而“玩”、“玲”、“珏”等字的左边都是“提玉”,惟独此次调整的“琴”、“瑟”等字此前没有遵循这个规则。“现在改过来,就是为了让它们与其他字一致,合乎规则嘛。”

网友:这是“瞎折腾”
解释:调整有必要
一些观点偏激的网民,将此次字形调整视为“瞎折腾”。比如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唇”字,其中的部件“辱”,从原先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蜃”、“溽”、“褥”等字也都做了类似的调整。这又是为什么呢?

王宁教授以这些字中的部件“辱”进行分析:“大家可以看看原先的宋体字‘辱’,它的字形本身就是上下结构,为什么用作其他汉字的部件时,却要变成半包围结构呢?”在她看来,调整这些字的字形,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统一的现象;而调整的依据,则是看哪种结构更加合理。“从字理上讲,‘唇’字是‘从口辰声’,‘辱’是‘从辰从寸’,显然是写成上下结构才合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不符合字理的结构都要被调整。例如“腐”、“糜”等字,都存在类似的结构问题,但是并不在此次字形调整之列。王教授解释说,汉字在楷化阶段时,为了字形的美观,已经有不少地方违背了原来的字理,但是“腐”、“糜”等字的结构规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致的。

“正是考虑到大家的习惯,为了不让大家‘折腾’,才没有对这些字进行调整。”王教授说,“只有遇到字形结构不一致的字才会改,既然要改,照顾一下字理不是更好吗?”她认为,不论是使用还是书写,同一个形体在不同的汉字中遵循一致的结构规则,才能更方便大家使用。

网友:“亲”们调整没必要
解释:新字形更容易学习
其实,此次调整的44个汉字字形,只占原字形的0.57%;而为了确保调整后的新字形能够便于使用,此次调整时曾多次征求过语言文字专家、书法艺术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大家最后一致认为,经过调整后的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更加合理,在对汉字进行讲解和分析时,也很有好处。
在研讨时,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对于调整字形更加支持。

就拿这次在网上争议最大的“亲”、“杀”、“茶”、“杂”等字为例,其下面部件“木”是否应该带钩,就曾给老师们带来很大困扰。非常多的资深语文老师反映,以前“木”字底分为“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什么理性根据,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过调整之后,只要记住“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省事、好记又合理。

在王教授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笔画检字法,是能够体现汉字特色的检索定序方式,哪怕是一横一点的笔画,都决定着一个汉字在字表中的序列位置,进而影响着一些重大工作中的排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规则来调整汉字的笔形变异,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

虽然听到了来自媒体和网民的一些争议,但是王教授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大家都在关心汉字的问题,而这种广泛的讨论也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她同时表示,作为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负责人,大家有任何好的建议或者不同意见,她和专家们都非常乐意听取。

(转载自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17/info1251105155134317.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